聚餐时,这些老式恭维话
有一个奇妙的生产过程。
不禁想,这个民族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?
对你有利时,你并不会计较
其中少了韵味;
而不利时,就能快速猜出弦外之音。
如果你只是一位旁听者,
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,如芭蕉向你招展:
潜心观察,就能发现它们的支点和终点,
得以判断谁的心中有丁香结。
使用者并不谋求实际的利益,
只是觉得这样做合乎礼仪,
在维护一个口口相传的传统。
但没义务弄清楚:这个传统
值不值得推陈出新?
先说出一半观点,等着对方反应,
继而,语言的矛头,进退自如,
寒暄达成共识,次要的,
从不伤及筋骨。
可是,经历多次
也不见下一次有先例可援;
言辞的轻重首先是一种经验,
单方面不能达到绝对的精确。
还需要气氛的紧急通知,
还需要备用的火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