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杜甫《赠李白》

他开始写这首诗,分不清
三者中谁是诱因:当事人的情义、近期写作的风气和耀眼的对象。
他的朋友最方便现身的托词
已找到,它们是一小堆丹砂。

经过它们的烘托,这位朋友的宏图
就展开了——投其所好,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
就不愁踩不准节拍。
不过,略显困难的步骤是

怎么恰到好处地体现朋友的个性:
既不应吝于褒扬,
又不能过于亲昵,乃至方寸大乱。
最好的办法就是折衷主义,

比如称他空有雄心、壮志未酬。
如果降低诗的要求,
次要的办法纷纷涌现,
也就难以审察经验与惊艳之差。